風俗習慣
保安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明顯地受到伊斯蘭教教規(guī)的約束。同時,由于歷史上與鄰近民族長期雜居,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,特別是回、漢民族的影響。
保安族的家庭,過去多為為家長制的大家庭?,F(xiàn)在,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。家庭中父母為絕對權威,對子女婚姻實行父母包辦。解放前,保安族不與非伊斯蘭民族通婚,而且不同教派之間通婚情況也罕見。習慣早婚。還要取得教主的許可。不過,這種情況現(xiàn)在已有所改變。男方從說婚到結婚,至少要送兩次彩禮,禮金很重。第一次說親時,稱“定茶”;第二次在舉行婚禮前,稱為“干禮”。結婚選在“主麻日”。新娘過門后,三天不吃夫家飯菜,而是由娘家送來。
保安族的的飲食多以小麥、青稞和玉米為主,一般做成饅頭、面條、油香、馓子等;肉食只吃羊、牛肉,忌食血和豬、馬、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兇禽猛獸。
保安族服飾有特殊的地方。男子喜戴號帽(白布圓小帽),穿白衫,套青布坎肩。在節(jié)日時戴小禮帽,穿翻領大襟藏式長袍,束腰帶,系腰刀,足登長筒馬靴。婦女多喜穿紫紅、綠色等色彩鮮艷的燈芯絨衣褲。現(xiàn)在,也有許多婦女仿效漢族婦女,頭上系各色紗巾。
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,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低矮平房,房院相互連結,坐落有序,頗具特色。
宗教信仰與重要節(jié)日
保安族人民長期以來信仰伊斯蘭教,屬于遜尼派,內部也有老教、新教之分。至于伊斯蘭教何時傳入保安族地區(qū),尚無定論,據文獻記載,在明初保安人中就已有伊斯蘭教徒。但在保安地區(qū)普遍接受伊斯蘭教,是在清康熙年間。在老教下分若干支派,兩個主要的支派(門宦):崖頭門宦和高趙家門宦。這種門宦制度實質上是一種宗教封建特權制度。伊斯蘭教在保安地區(qū)傳播,特別是伊斯蘭教各門宦通過政治和宗法手段對族內控制,宗教不僅對保安族人民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生活,而且對保安族的歷史、政治、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產生過深刻的作用和影響。
保安族的節(jié)日活動,除春節(jié)等少數民幾個節(jié)日外,幾乎全部節(jié)日都屬于伊斯蘭教的宗教節(jié)日?!伴_齋節(jié)”、“古爾邦節(jié)”、“圣紀節(jié)”等。
回答者:一志三9 - 江湖大俠 九級 11-18 13:58
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
好
100% (1) 不好
0% (0)
對最佳答案的評論
回答的很不不錯,我就是保安族!
評論者: keke_6516 - 試用期 一級
其他回答共 2 條
人口為12212人。
主要分布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(xiāng)族撒拉族自治縣,少數散居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縣。
在聚居區(qū)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語,屬阿爾泰語系 蒙古語族。大多數保安族人通曉漢語。
保安族人以漢文做為交際工具。
信仰伊斯蘭教。
保安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少數民族。保安是由地名而來的自稱,明萬歷年間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區(qū)設置保安營,修建了保安城。過去人們因其信仰伊斯蘭教、習俗與當地回族相近,而稱其為“保安回”。1950年根據本民族的意愿,定名為保安族。據民族內部的傳說、語言特點和類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習俗,可以認為保安族是由元、明以來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區(qū)的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人,與周圍生活的回、漢、藏、土等民族長期交往而逐漸形成的一個民族。他們受封建農奴主的欺壓,被迫遷徙到現(xiàn)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----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(xiāng)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(xiāng)3個毗鄰的村莊,當地習慣地稱其為保安三莊。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(yè),少數人從事畜牧業(yè)和手工業(yè)。
保安族的風俗有哪些
2021年07月04日 02:56:5590
下一篇: 杭州有什么好吃的?
- 發(fā)表評論
-
- 特別關注
-
關于東盟十國的各種信息?
164 0
東盟十國的歷史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
139 0
形容東南亞風景的句子
128 0